當孩子離巢,我們如何改造家?—空巢期的空間設計哲學

人生會經歷許多轉折,而空間往往跟著人生階段一起改變。

孩子小時候,家裡充滿玩具、課本、吵鬧聲;孩子長大,家裡逐漸安靜,我們迎來了所謂的「空巢期」。但其實,空巢期未必是孤獨的,反而可能是人生的第二次自由。

人生再次歷經了「家庭」與「個體」的再平衡。也是印度哲學裡的生命四階段中提到,人們從「家居期」(Grihastha),逐漸轉入「林棲期」(Vanaprastha)--從關注事業與家庭,回歸到關注自我,重新調整人生的目標,這正是空巢期的核心。

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:『如果房子可以反映此刻的人生,這個家會長什麼樣子?』

我們或許可以從3個方面思考:

共同生活空間的再思考

客廳、廚房或陽台的本質不變,但重點應放在「如何讓這些空間能陪伴你老去?」

  • 櫃體設計:高度適中、輕鬆不費力的使用方式。
  • 無障礙設計:空間通透,留出未來可能安裝扶手的預備區。
  • 視覺及聽覺溝通的便利性:彼此一眼就能看到,對話時也不必大聲,這會讓生活更有安全感,也更溫暖。
一目瞭然的空間,方便兩人之間的訊息傳遞

興趣空間——從照顧家庭到照顧自己

人生處於居家期時,我們將空間留給了子女;但子女搬出去住之後,這些房間漸漸閒置了下來。

進入林棲期的我們,開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。子女閒置的房間,可以開始進行改造了--退休後,你或你的伴侶可能會愛上種花、瑜伽、畫畫…等等。為彼此保留一個專屬小天地,不僅支持興趣,也支持對方的快樂。

 

別忘了,健康意識興起,運動空間也正成為設計主流即便是家中的一個角落,預留一個可以一起運動甚至是規劃一個簡易的教學空間,有時請專業的健身教練至家中教學,也是一種健康投資。

讓朋友願意來做客的家——因為老後,朋友不能少

「孤獨」是健康的大敵。

來自知名的哈佛大學「哈佛成人發展研究」發現:50歲時對人際關係滿意的人,80歲時也更健康。該研究的主持人George Vaillant也認為,快樂健康的長者最重要的特徵,其實是健康的人際關係

退休生活可能四處遊玩,也會邀請親朋好友至家中相聚。

在一些高齡居家設計研究中,座位的安排很重要。不妨從單調的沙發換成圍繞著咖啡桌或餐桌的座椅,讓朋友來訪時更願意坐下、聊天,提升社交品質。

此外,家具的選擇上,可以選擇有扶手及靠背的座椅,方便起身時有支撐點供攙扶。若是方形的餐桌,則要避免太過尖銳的桌角,以有倒圓角的設計為佳。

空間中充足的燈源、適合的溫度,加上室內植物或木質材料的點綴,以創造放鬆愜意的氛圍。

不妨以個人興趣做為裝飾點綴,除了可以增加空間歸屬感之外,也可以做為在好友相聚時的分享話題。

當然,保留一間偶爾給孩子回來睡的客房,依舊重要。

雖然已經不是專屬的房間,但仍需保有空間上的情感彈性--畢竟「偶爾,子女也會想家」。

空巢期不是人生的退場,而是你人生舞台的另一幕開啟。

當你開始為這個新階段規劃居家空間時,也是在規劃你想要的人生。

所以,從現在就開始吧!讓家裡的空間跟上你的人生節奏,享受第二次自由!

室內環境對身體及心理健康同時具有影響力,讓我們一起更關注如何營造一個友善且舒適的空間。 未來我們會分享更多關於環境與我們之間的深層關聯,我們下次見。

error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