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有6.5%至10%的死亡是由極端氣溫(過冷或過熱)引起的。
極端溫度的影響並不僅止於直接的死亡風險,更會惡化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情況,同時也會影響睡眠品質、勞動力及認知功能。
為什麼長輩比年輕人更怕冷又怕熱?
身體功能的衰退是正常的現象,就像長年使用的家電--冷暖氣在調節溫度時,開始不太靈光一樣:
- 當體溫調節功能下降,對於太冷或太熱的地方,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適應。
- 溫度一變化,就會增加心臟和血管的負擔。
特別是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的長輩,溫差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健康危害。
那什麼室內溫度最適合長輩呢?
對多數長輩來說,約在 24°C~28°C 的室內溫度是最理想的範圍。不過,每位長輩的健康狀況不同,稍微偏衰弱的長輩更容易覺得不舒服[1]:
- 健康長輩:24°C~30°C
- 有點虛弱的長輩:24°C~29°C
- 已經很虛弱的長輩:26°C~29°C
這顯示著就算是年紀相同的人,也要依據他們的身體狀態,來調整室內空間的溫度。

打造健康又舒服的居家溫度,有3個簡單小秘訣:
「穩定」勝過「高低」:維持溫度的持續性
高齡者對溫差變化的忍受度較差,劇烈的溫度落差很容易讓身體無法負荷,從而引發心血管問題,甚至焦慮或憂鬱。所以室內溫度不是越涼越好或越暖越好,最重要的是維持穩定的室溫,避免溫差劇烈變化。
可以這麼做:
- 均勻分布室溫:建議設計高齡者居住環境時,必須確保室內各區域溫度分布均勻,降低因溫差引發的不適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- 適度使用空調或暖爐。
房子設計有學問:主動式 + 被動式策略
若能結合「主動式設備」與「被動式建築設計」,將更有效提升室內舒適度與健康保護。在居住房間選擇時,建築的細節像是建材選擇、窗戶朝向、遮陽設施、隔熱設計、窗戶的形式與氣密等,都是很好的參考要素。直接在建築構造上減少或阻擋熱量的進出,以增加室內熱環境的穩定性。
室內的環境調整,則交由主動式設備(空調、全熱交換器、電暖器等),迅速調節適合的、穩定的室溫。
未來規劃高齡者居家時,最好先在建築本身的設計上減緩極端氣溫的影響,再利用主動式設備做微調,而不是只靠冷氣或暖爐來硬撐。
如果家裡本來就不太適合長輩住,怎麼辦?
- 增加隔熱軟裝:西曬嚴重的房間,加裝遮陽窗簾或隔熱貼膜。
- 促進通風:增加通風,裝個排風扇或多開窗,空氣流通一下,屋內溫度會舒服許多。
- 避免封閉的空間/家具布局:室內布局宜多考量,避免大型家具遮擋窗戶或氣流流通的動線,將其移至西曬的牆面或窗台,多隔一層以避免熱傳導至室內。
- 妥善的休憩位置:應避免將長輩常常休息的沙發、床等,放在容易西曬、吸熱或空氣不流通的位置。如果有陽光從窗照射室內地板,可利用矮櫃、可調窗簾引導陽光不直射座椅休憩區,避免長者坐在烈日下曝曬太久。

家具也要「冬暖夏涼」
家具與裝潢材質直接影響到身體接觸時的溫涼感受。
- 夏季:考慮使用竹編、藤編或透氣材質的座椅、床墊,讓高齡者坐臥時更清爽。
- 冬季:可以鋪上柔軟的坐墊或地毯,讓室內觸感與整體氛圍更溫暖。
這些細節的變換,不但能提高舒適度,也能讓高齡者減少為了調節體溫所付出的體力,降低不必要的風險。
